藥師佛     菩提葉膠彩畫


元明清水陸畫淺說(一) 

(中國佛教文化資訊中心提供  /黃河)



、水陸法會的緣起與儀軌


水陸因水陸法會而設,水陸法會藉水陸畫而宣演。


()水陸法會的興起


水陸法會是佛教追薦亡魂的一種儀式,也稱水陸道場。所謂“水陸”,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上說:“水陸者,所以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之謂也。”這種法會的活動,即是對水陸一切有情供養齋食、禮懺經文。水陸法會是佛教佛事活動中極為隆重的法事,一般以7晝夜為期,最長可達49晝夜;參加的僧人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


佛教舉行水陸道場始於何時,南宋僧人宗鑒推測是在梁武帝時。他在嘉熙年間(12371240)所撰《釋門正統》卷四中談道:


又有所謂水陸者。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之義。亦因武帝夢一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諸功德中最為第一。”帝問沙門,鹹無知者,唯志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於是搜尋貝葉,置法雲殿,中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儀文,三年乃成。遂於潤(今鎮江)之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席,詔佑律師宣丈。世涉周隋,茲文不傳。至唐鹹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禪師,因異人之告,得其科儀,遂再興焉。


宋僧宗鑒把水陸法會的儀文製作及修設,上推至梁武帝時,這是後世的推想,並無歷史依據。


阿難見面燃餓鬼一事始見於《佛說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經中有關於釋迦弟子阿難施食眾餓鬼及婆羅門諸仙以免其苦的記載:


阿難獨居淨處,一心計念,即於其夜三更之後,見一餓鬼名面燃,往阿難前,白阿難言:“卻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此餓鬼之中。”阿難聞此語已,心生惶怖,問餓鬼言:“我此災禍,作何方計得免斯苦?”爾時,餓鬼報阿難言:“汝於晨朝,若能佈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並百千婆羅門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國鬥,各施一斛飲食,並及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離於餓鬼之苦,得生天上。”


()水陸法會儀軌 


水陸法會的盛行實際始于宋代。宋熙寧(10684077)中,東川楊鍔祖述梁武帝舊儀撰成《水陸儀)三卷。元佑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像贊》“篇,稱《眉山水陸》。宋僧宗頤在紹聖三年(1096),集校各家所傳,加以刪補,完成(水陸儀文》四卷。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施田百畝,在四明東湖月坡山創建殿宇,四時建修水陸大齋.畫親撰疏辭,作《儀文》四卷。而志磬法師續成《水陸新儀》六卷,推廣齋法。前者被稱《北水陸》。後者被稱為《南水陸》。


元、明兩代對水陸法會都很重視。所以社會上十分盛行。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英宗“赦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臺山萬聖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明初宋瀳在《蔣山寺廣薦佛會記》中記述了洪武元年和二年(13681369),朝廷在南京蔣山的幾次大規模薦亡法會。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十一日和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三日,楚石琦禪師奉聖旨,于蔣山禪寺水陸會中升座。


明僧祩宏(15321612)在宋僧志盤所撰《水陸新儀》的基礎上,重訂而成《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略稱《水陸儀軌》。清僧儀潤依祩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作法規制,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略稱《水陸儀軌會本》。其後,清僧咫觀更繼祩宏《水陸儀軌》,詳細增補論述,成《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人通論》九卷,略稱《雞園水陸通論》。民國初年,僧人法裕將儒道兩家的孔、孟、老、莊諸先哲之名刪除,不再列入佛門,並增補作法節目,成《水陸儀軌會本》四卷,現行水陸法會多採用此本。


元、明水陸法會的儀軌大致如下:


l、法會第一天儀軌:


(1)灑淨結界——以清水遍灑道場,使成斷絕塵俗之淨土。


(2)遣使奉請——請上、下堂之神佛鬼眾赴會。


(3)建幡——于大雄寶殿左前方設立“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


2、法會第二天儀軌


(1)請上堂——懸掛諸佛菩薩等之畫像掛軸,誦唱奉請表文。


(2)奉浴——置浴盆香水,備上堂諸神沐浴真言。


3、法會第三天儀軌


(1)供上堂——在上堂諸神前,供奉香花、燈燭、鮮果和佳餚,誦獻供表文。


(2)請赦——施主向上堂諸神祈福,疏文如下:


“仰冀慈悲,特垂鑒念。弟子某人,伏願所修齋事,本自誠心。上奉三尊,下度六道。惟冀舉家眷序,終日歡和。飲食起居,吉祥安樂。增輝祖業,垂裕孫謀。既壽而康,曰富且貴。火災絕警,寇黨迷蹤。隨心有求,無事不遂。某等無任,歸依懇禱之至。”


4、法會第四天儀軌


(1)請下堂——懸掛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及地獄眾生、孤魂怨魄等.誦唱奉請表文。


(2)奉浴——誦沐浴真言。


(3)說戒——法師為六道說十戒:一戒殺,二戒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酒.六戒說四眾過,七戒自贊毀他,八戒慳惜加毀.九戒嗔心不受悔,十戒謗三寶。


5、法會第五天儀軌


供下堂——依位獻供,誦白獻供表文。


6、法會第六天儀軌   


主法親祝下堂。


7法會第七天儀軌   


(1)普供上、—廠堂。


(2)迎上、下堂至外壇。  


(3)送聖(焚燒文告符牒)


()水陸畫的宗教意義


水陸畫分上、下二堂。上堂水陸畫的內容為諸佛、諸菩薩、諸聲聞、緣覺、諸天、天王、明王、天龍八部護法神等。此等聖賢因地位高,所以其畫像居於大雄寶殿及其他主要殿堂。七耀、十二黃道、二十八宿星君、五嶽大帝、江河四瀆、四海龍王、社神後土、門神城隍、十殿閻王、忠臣烈士、陣亡將士、三貞九烈、三教九流、各行各業、各種災難屈死的亡靈孤鬼等,因地位較低,其畫像往往居於外廊或配殿。上堂水陸畫所繪之像是超度者,下堂水陸畫所繪之像是被超度者。在佛殿上描繪或懸掛某一位佛神的畫像,相當於請來了此位佛神。描繪或懸掛某一人物的畫像就相當於召來了此位亡靈。經過供奉、禮贊,誦經、祝咒,加持、懺悔、發願、齋僧、敵食等一系列法事活動,祈求上堂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超度下堂的亡靈孤鬼早日出離地獄,轉世人間:這就是水陸畫與水陸法會的關係,水陸畫在水陸道場中的用途。沒有水陸畫,水陸法會就無法舉辦。


()水陸畫的形成與發展


文獻記載,水陸法會的圖像始見於晚唐、五代。唐僖宗光啟年間(885887),蜀人張南本曾在成都寶曆寺水陸院畫過“水陸功德”一堂,據《益州名畫錄》稱:僖宗駕回之後,府主陳太師於寶曆寺置水陸院。請南本畫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嶽瀆神十lh、自古帝王、蜀中諸廟,凡120餘幀。千怪萬異,神鬼龍獸、魍魎魑魅,錯雜其間,時稱大手筆。


以後五代的杜弘義也曾在寶曆寺畫過水陸功德,《圖畫見聞志》稱:“杜弘義蜀郡普平人,工畫佛道高僧。成都寶曆寺有文殊、普賢並水陸功德。”這兩則有關水陸畫的最早記載,雖然是畫在佛寺內,其實是佛、道混雜的圖像。張南本這一堂水陸畫,當時就有120多幅,是儒、釋、道三教結合的產物,既有佛教相關的佛、菩薩、梵王帝釋和弟子,也有道教的天帝和諸神,以及民間的神祗與往古聖賢、帝君。它是在佛教主尊的基礎上增加佛道各類圖像組合而成的,其內容與圖像已大體完備。這麼龐雜的神鬼體系,在此之前還可能有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張南本曾畫有《金穀園圖》、《勘書圖》、《詩會圖》、《白居易叩齒圖》、《高麗王行番圖》等。成都聖壽寺《賓頭盧變相》、《靈山佛會》與《大聖慈寺大悲變相》、《竹溪院六祖》、《大悲菩》、《八明》、《孔雀正變相》都是張南本畫的。當時孫位畫水、南本畫火,代無及者。他們兩人都是僖宗入蜀時來成都的,張南本的水陸畫粉本當亦傳自中原。相傳山西平陽城南水陸社因保存有唐代吳道子的水陸畫軸120幅,社由之而得名。這是清雍正年間《山西通志》的記載,所謂這套水陸畫是唐代吳道子作品.只是依據傳說,不足為據。不過水陸畫以朝拜主尊、羅列諸神為組合方式,借鑒的是各類朝會圖,而最早出現的這類圖像正是吳道子畫的《五聖朝元圖》。


吳道子(685758)是開元年間的宮廷畫家。他所畫的《 五聖朝元圖》是有影響的道教圖像,原畫在洛陽北邙山老君廟東西壁.東壁上畫東華天帝君、南極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從;西壁上畫西靈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從。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讚頌這一作品:  “……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牆。五聖聯龍袞,幹官列雁行:冕旒俱秀髮,旌旆盡飛揚……”


現在流傳的宋《朝元仙仗圖》就是此畫的部分粉本。另外一張《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畫的宋傳粉本。兩張畫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吳道子遺風。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王建據蜀,沿襲李唐崇尚道教,大興道觀,並賜號青城山道士杜光庭為廣成先生。杜光庭習經史,工詞章,以道為本,且納儒入道。將表奏、頌贊之類加以文飾;道教主要教派的齋醮儀式亦得到統一,使之規制化;各種儀式以藝術手法美化。他在《金篆大齋宿啟儀》中列舉的神祗法位名目,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綜合前代道釋壁畫的成果,又作進一步發展,這對當時水陸畫的製作起了規範作用。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的《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有一定關係。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的浩蕩場面,一方面又表現了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岳瀆曹吏等眾多的神祗。這和張南本畫在寶曆寺水陸院的天神地祗和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是大體相同的。張素卿是由長安入蜀的道門畫師,既有道家修養,又經畫藝薰陶。據稱張素卿構思敏速,下筆如神;詭怪之質,生於筆端。善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君,形制奇古。他畫有《老子過流沙圖》、《五嶽朝真圖》、《九皇圖》、《二十四化真人像》、《五星圖》、《老人星圖》、《太無先生像》等。


從同一時期出現的《紫微朝會圖》、《玉皇朝會圖》,也可以看出都是與《水陸畫》相類似的結構,正如宋李廌在《德隅齋畫品》中記載二圖粉本稱:


《紫微朝會圖》,朱梁時將軍張圖所作。帝被袞執圭,五星、七曜、七元、四聖左右執侍,十二宮神、二十八舍星,各居其次,乘雲來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嚴謹。道家謂玉皇大帝為眾仙天子,紫微大天帝為眾星天子……圖作衣紋,不思吳衣當風、曹衣出水之例,用濃墨粗筆如蘋書,顫掣飛動,勢極豪放,至於作面與手,及諸服飾儀物,則用細筆輕色,詳緩端慎,無一欹仄,亦一家之妙用。《玉皇朝會圖》,蜀石恪所作。天仙、靈官、金童、玉女、三官、太乙、七元、四聖、經緯、星宿、風雨、雷電諸神,嶽瀆君長、地上、地下主者,皆集於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扆而坐,眾真仰首,承望清光。見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


這些圖像顯然都受到杜光庭《金篆大齋宿啟儀》以及《太上黃篆齋儀》上所列神祗名目的影響。


宋代初年,太祖、太寶、致力建觀設醮。太宗趙光義修建上清太平宮,按照道士張守義提出的建壇儀範,塑造祠祀諸神。建隆元年于終南山築宮,3年始成。中部列玉皇通明殿、紫微殿、七元殿、真君所禦殿,四大殿;東廡之外有天蓬、九曜、東鬥、天地水三官四殿;西廡之外有真武、十二元神、西鬥、天曹四殿;又有靈官堂、南斗閣並列星宿諸神之像;豎鍾、經二樓,齋道堂室,靡不完備。雍熙年間(9s4987)又修建太乙宮,於十殿、四廊繪524神。


徽宗趙佶更是崇尚道教,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圖》,道士林靈素重新制定了齋醮制度和神祗名目。《上清靈寶大法》保存了宣和神祗系統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致有以下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後、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聖、歷代傳經法師、三元、五嶽諸山神、扶桑大帝、水府諸神、酆都大帝、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兵馬、城隍土地等,這一系統成為以後製作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


經過晚唐、五代及宋的流傳,水陸畫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規模。在佛寺道觀中有水陸殿和成套的水陸畫圖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陸殿,殿中壁畫是在正隆三年(1158)由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和王道所繪,可惜現壁畫已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思名佛畫教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