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蠶絲網   貼金箔




背景   蠶絲網


背景用蠶絲網作基底   再貼金箔


 


達摩祖師  菩提葉佛畫


 


(中國佛教文化資訊中心提供  /黃河)


這樣寶貴又詳細的資料  ,謝謝您我要引用


元明清水陸畫淺說(四)



分類:佛教造像

2008/06/07 23:56


元明清水陸畫淺說(四)


()青海省西來寺也仍保存著一套明代後期的水陸畫。西來寺位於樂都縣碾伯鎮東關街。寺院原山門西山牆上墨書的《佛門弟子楊蕃創建佛寺始末根緣記》記載:昔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午(1606)夏五月,蕃乘暑于佛堂幽靜間,忽言客來,視之,乃山西省平陽府曲沃縣善士楊士恩至。……我等施資鑄銅佛一尊,……蕃雲:……你有鑄佛善心,我有修寺良緣,人生塵世,錯過難逢,我等喜舍資材,選擇善地一所,修繕佛殿一座,於內或鑄塑三寶金像,尚若完工,有萬世不沒之境,是二人修因得果。……隨即化眾,捐資於個月間,…… 丁未年(1607)三月,融和起工燒造磚瓦,僧本壽、善士熊凍、柴時茂、楊遇賢帶匠入山,采木運至工所。八月良辰,起蓋大殿一座。此時恩即下山西,購買釘絲,諸色顏料緡金,取匠本寺,打造佛金。……庚戌年(1 61 0)三月,善士傅士榮下絳州取塑匠四人,三月起,八月完。辛亥年(1611)正月,居士楊遇賢下山東取畫士四人,三月到,八月畫完。……壬子年(1612)三月,普請西寧眾僧,五月遍邀梵僧,人天百眾,慶贊諸佛,闡揚教法,禮拜皇梁天子,雪罪寶懺,施食拯拔亡鬼。……大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歲次仲秋八月吉日謹志。功德弟子楊蕃、傅士榮、楊東賢……謹志。畫士五戒第子潘桂叩題。


依此,西來寺當創建于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落成于萬曆四十二年(1614)。寺藏絹質水陸畫24幅,保存完好。其筆法細膩,色彩鮮明,人物生動。每一幅畫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層,畫中人物計有四空、三禪天眾、天妃聖母、三皇上聖,往古王子王孫、四值功曹、往古王妃彩女,五湖龍王、風潮使者、家賢大帝、大小耗神、血胡大神,往古孝子順孫、諸子百家、橋樑路倒孤鬼、五帝、地府藥叉神、沿江諸廟之神等。此外,還有清煙餓鬼、車輾馬踏鬼、虎咬蛇傷鬼、投河落井鬼、客死他鄉鬼等。其中梁武帝問志公圖中的《水陸緣起》文末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裱的題記。


從上述水陸畫風格、人物造型和服飾衣紋看,應為明代中期作品,但它的繪製手法,繼承了不少元代以來寺觀壁畫傳統。元明時期的山西永樂宮、青龍寺等諸寺觀壁畫風格與此極為接近,這可能是因為流傳粉本相同的緣故。根據《創建佛寺始末根緣記》的內容,可知西來寺的創始人之一,是山西平陽府曲沃縣的楊士恩,在建寺過程中,請山西晉南絳州的塑匠4人和山東的畫匠4人,該寺與山西晉南一帶有密切關係,請晉南一帶民間畫工繪製水陸畫的可能性也很大。


()在甘肅省河西地區的古浪縣、民樂縣、山丹縣、武威市博物館等幾處共藏水陸畫486軸,分屬佛、道兩家,現將這批水陸畫的有關情況簡介如下:


1、古浪縣博物館藏一堂水陸畫42軸,絹畫絹裱。第一次重裱時代為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第二次重裱于清代雍正六年(1728)。原繪時代可能在明代初期。原藏于古浪縣泗水堡香林寺,建國初期由縣文化館接管,後來移交縣博物館。據本縣老人傳說,香林寺原有一堂水陸畫72軸,20世紀初被某外國人騙走了30軸。僅為傳說,尚無查證。


2、民樂縣博物館藏水陸畫兩堂,共計112軸。其中一堂為60軸,絹畫絹裱。原繪時代可能在明代嘉靖年間,來源不明。另一堂為52軸,布畫綾邊,其製作方法和唐卡相似。時代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原藏於民樂縣洪水堡彌陀寺。這兩堂水陸畫建國初期由民樂縣文化館接管收藏,後來轉交縣博物館。


3、山丹縣博物館藏水陸畫61軸。其中58軸,絹畫絹裱,原繪時代為明代崇貞年間。清代咸豐年間重新裝裱。原藏於山丹縣大發塔寺。有兩軸為布畫綾邊,原屬民樂縣存。1958年,山丹縣與民樂縣合併,但1962年分縣時沒有歸還民樂縣。還有一軸,絹


畫絹裱,是新西蘭國際友人艾黎先生捐贈的。時代、來源不明。風格與古浪縣的水陸畫相似。


4、武威市博物館共藏水陸畫270軸,可能有四堂,但有的不全。


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一堂41軸,絹畫絹裱,畫師是本縣楊先聲等人。以佛教人物為主,保存較好。


清代雍正四年(1726):一堂67軸,絹畫絹裱,畫師是本縣楊先聲。以道教人物為主,保存較好。  


清代道光十年(1830):一堂73軸,版畫彩繪,綾裱,畫師是本縣馬僖、馬倍。版畫描金,描繪精緻,保存較好。


民國時期18軸,紙本紙裱,來源不清,水平較低,破損嚴重。


版畫墨拓式水陸畫15軸,紙本紙裱,時代不明,保存完好。


前四堂水陸畫,可能原藏于武威縣羅什寺、大雲寺、海藏寺、玉皇廟,一時難以分清。這批水陸畫建國前由武威縣民眾教育館收藏,建國後由武威縣文化館接收。20世紀60 年代轉交武威縣文廟博物館收藏。


甘肅河西四縣市博物館所藏的水陸畫,最早年代為明代中,晚期,最遲為民國時期。所有水陸畫全為卷軸裝,繪製裝裱有絹繪絹裱,紙繪紙裱,布繪綾裱等形式。畫芯一般高約120150釐米,寬約7090釐米。若計裝裱尺寸,一般高約260釐米,寬約120釐米。來源有當地的畫師、畫匠所繪畫的,也有從外地傳來的(其中一堂明確標出由北京請去)。時代、來源、繪畫者尚未全部搞清,尚待進一步調查考證。


綜觀北京、山西、陝西、青海、甘肅5個地區的明、清水陸畫,可以發現一些規制性內容,歸納有三:l、明代早期佛、菩薩都呈男相;2、明代中期及清代廣泛流傳的佛、菩薩、賓頭羅尊者、面然鬼網、監齋鬼王、城隍、土地、韋馱、關公、監壇楊元帥為單幅畫;羅漢與諸天分兩幅或四幅畫;明王有分兩幅、五幅、十幅的。其餘皆每幅上下3行,每行13組不等。3、一些水陸畫具有皇家內府風格,特點是每幅人物以一兩個為主體,其餘輔以侍從等人。畫面以五色祥雲渲染,構圖疏朗,用筆精細,幅數眾多,比較精緻。


四、重繪水陸畫緣起


近代寺院做水陸法會時所用的水陸畫,大多是民國以來江浙一帶據法裕彙本所列畫式:上堂10席、下堂13席,每席分左中右3張,共73張;看上去很齊整,擺起供來長短一致。細究起來除了畫工粗俗不堪,使人生不了恭敬心以外,就內容而論,上堂第四、五、六席的人物形象非常雷同,若非有像贊提示根本無法區分。第八席沒有天龍八部形象,在構圖上也顯雜亂無章,人物分不出主次。這堂水陸畫除了張數和畫式符合現今通行的水陸法會儀軌外,其他無可論之處。


現在還有人以山西寶寧寺的水陸畫和甘肅古浪的水陸畫為底本,或臨摹或影印進行複製,質量雖都優於江浙,但嚴重缺陷是不能符合現今通行之儀軌。此外只有文字內容而無畫的也很多。我們簡要舉例如下:


1、寶寧寺水陸畫雖存世有136張之多,但以現今通行的水陸法會儀軌和畫式對照看,寶寧寺存佛像9張,符合的僅3張,缺2章內容;第二席3張內容全缺;第三席寶寧寺所存10張菩薩在這裏需以1張完成,另外2張內容缺;第四席3張內容全缺;第五席保你寺所存8張十六羅漢,在這需1張完成,另外2張內容缺;第六席3章內容全缺;第七席寶寧寺存1張,另外2張內容缺;第八席寶寧寺所存的23張畫需合在  3張完成;第九席寶寧寺存1張,另外2張內容缺;第十席3張全缺;下堂第一席寶寧寺所存的19張內容需合補在3張完成,尚少三台華蓋和靈應真君2組內容,第二席寶寧寺所存14張內容需合在2張完成,缺1張內容第三席寶寧寺所存9張內容需合在3張完成,缺孔子、孟子等五組人物形象,第四席寶寧寺所存4張內容需合在2張完成,另缺1張內容,第五席寶寧寺存1張,缺2張內容;第六席3張保寧寺存;第七席寶寧寺所存5張需合在3張完成;第八席3張寶甯寺全,只缺拔舌鋸齒等3組內容;第九席寶寧寺存1張,另外2張內容缺;第十席以下內容全缺。


2、甘肅古浪的42張水陸畫:上堂第—席佛像存3張,多1張多寶佛,另2張內容與不需要的十二圓覺在一起;第二席3張全缺;第四席3張全缺;第五席缺1張半內容;第六席3張全缺;第七席存1組人物與下堂的合畫,缺2張內容;第八席存6張;第九席3張全缺;第十席存1張,缺2張;下堂第一席分在9張之中,內容並非同一席;第二席至第九席基本完整,但內容都有缺失,席與席之間內容相互混雜,第十席3張全缺,第十一席存2張;以下全缺。這堂水陸畫的最大問題是上下堂內容不分,席與席內容混雜,這是當時民間畫工對儀軌內容不掌握所致,也是殿堂狹小的寺院敷衍法會所致。


其他存世的水陸畫都或多或少存在上述問題,此處不細述。要想畫出一堂如法如儀的水陸畫,不僅需要扎實的繪畫功底、對傳世的歷代水陸畫做大量收集和整理,還需對歷代水陸儀軌的演變有充分的研究。


作為水陸法會中必備的陳設水陸畫,自唐以來不斷發展,到明代已達巔峰。南、北水陸畫多寡不一,沒有定制,多者近二百幅,少者幾十幅。從現存情況看,以一百二十幅左右者為多。在內容上有分有合,既無統一,亦難與儀規一一對應。雖到法裕彙刊儀規時,對水陸畫訂出明確張數和每幅畫面的具體內容,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一堂按此儀規所繪之全堂水陸畫。歷代所繪都已殘缺不全,無法使用,且多數藏於博物館。二百餘年來,一直沒有一堂能符合儀規的高水準水陸畫。有鑒於此,承古齋畫社依據現今寺院水陸法會通用的彙本儀規為規範,以現存最完整、出自明代內府、繪畫水平最高的水陸畫為粉本,參照清康熙二十六年內府畫師所繪水陸畫及甘肅、山西、河北等處的水陸壁畫、


卷軸畫重新繪製了一堂76幅水陸畫。繪製過程中修改了一些古代水陸畫不合儀軌、不盡如法的地方,將最優秀的瑰寶繼承下來,重現了明、清兩代水陸畫最高水準,參加繪製的都是當今一流名師,76幅畫歷時三年乃成,觀者無不讚歎。


(中國佛教文化資訊中心提供  /黃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柯思名佛畫教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